

8月28日,馬正武董事長在中國企業家深圳高峰會提出“公私合營”將是新時期振興中國民族經濟的重要途徑。馬董事長的觀點,引起了會場和媒體的熱烈反應。
此次中國企業家論壇深圳高峰會的主題是“全球大變局時代——中國企業的生存之道”。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深圳市市長李鴻忠、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韓仲琦、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以及張維迎、李羅力等經濟學家參加了會議。馬正武與田源、張文中、馮侖、胡祖六、黃子欣等商界知名企業家、學者就“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誰將占領未來20年中國的主戰場,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從不同出發點、不出角度進行了精彩討論。
馬正武董事長提出,中國經濟經過26年的快速增長,2003年GDP已占全世界的4%,貿易量列全球第四位,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不僅自身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日益影響著、帶動著全球經濟。
未來的2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就是重要的機遇期,中國社會將實現小康。未來20年不僅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也是解決歷史問題的階段。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國力和中國的未來。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對中國經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民族和利益主體的不同,決定了外國企業不可能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考慮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及中國國力增長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靠我們自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來解決,這就需要中國企業擔起重任。一批優勢中國企業的崛起,將構筑起中國民族經濟,主導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進而參與主導世界經濟,不僅是我們的選擇,也是中國生存于世,躋身于世界之林所必須。
中國民族經濟的基礎是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國民族經濟振興的出路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合營,迅速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民營企業在資源占有、原始積累、人才及網絡方面的劣勢靠自身發展難以克服。國有企業在體制、機制的劣勢自身也難以解決,F在是中國企業走到一起的時候了,公私合營是發展中國民族經濟的重要途徑。十六大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實現形式,基本經濟制度為國有與民營結合創造了歷史機遇。國資管理體制改革使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結合成為可能,國資委是以管資產而非管企業,管資產增值而非經營,管出資人代表而非經理人為基本職責。中國20年的改革,解決了計劃與市場的問題、姓社與姓資的問題,十六大解決了公與私的問題。
主導經濟的是大企業,大企業的形成頗費時日,股份制為大企業產生創造了制度,并購重組為大企業產生創造了方法,聯合結盟為大企業產生創造了途徑。為了共同目標而妥協,為了共同利益而攜手,是實現公私合營的必由之路。民企和國企的公私合營,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實現公私合營,主要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資本的融合。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資本融合的問題。要淡化所有制,強化所有權。資本的融合既可以是擴大增量,即增資擴股,稀釋股權,也可以是存量置換,即股權出讓。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中實現資本結構的均衡、社會資源的市場配置。國企與民企的重組關鍵是交易方式、交易價格,應使更多的人來有可能參與這一過程,從而受益。關鍵是透明、公開、漸進。
商業模式的融合。努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中國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了投入的推動,沒有形成精練的財富創造的模式。中國今天的經濟起飛是以資源和環境消耗為代價,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由資源投入型模式向效率推動型模式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在此框架下構建合理高效的商業模式,只有這樣,中國企業的發展才能支持中國經濟形成國際競爭力。
文化的融合。開放實現企業家意識形態的融合。國有企業經理人和民營企業經理人要實現開放式的企業家意識形態的融合。要將企業家的意識形態固化于制度,形成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引領企業發展和變革。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融合中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通過對中國企業在時代中的正確分析和對未來的清醒預期,探索并遵循一套適合中國企業并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商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