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營企業曾經遭遇的廣泛質疑一樣,中央企業也正處于輿論的漩渦中。
與當年民營企業尚還弱小亟待扶持不同的是,現在的中央企業身軀龐大實力超群。
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中央企業,他們內心都有同樣的渴盼: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民營企業家不被理解時可以大聲疾呼四處奔走,因為他們就是企業的主人,干好了名利雙收,干不好東山再起。央企領導人不被理解時只能默默承受埋頭苦干,因為他們只是企業的代理人,干得好獎勵不多,干不好說免就免。
作為同樣的市場主體,民營企業和中央企業的并存緣于我國獨特的制度設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兩者相互融合蓬勃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強大的中國需要強大的企業。盡管遭遇了種種非議和不公,中央企業依然目光堅定、方向清晰,經歷近三十深化改革的中央企業已經脫胎換骨,在邁向世界一流的偉大進程中取得了一個好的開端。
新國企崛起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經濟的競爭,經濟領域的競爭突出表現在大企業的競爭,大企業體現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2011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61家公司中絕大多數為國有企業。就如中國人對諾貝爾獎念念不忘一樣,對于世界500強的名號,中國人也曾經十分艷羨。直到1994年,中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那時,通過國有資本的劃撥,我們也拼湊出了幾個裝點門面的世界500強,與當時寥若晨星的世界500強相對應的是國企大面積虧損。
經歷了一系列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陣痛后,以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為標志,中央企業開始了成為真正市場主體的自我革命,一個個“新國企”相繼崛起,其公司治理、效益、規模、行業分布等方面與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移動成為全球網絡規模、客戶數量最大的電信運營企業;寶鋼實施“精品加規!睉鹇韵蛉蚯叭龔娺~進;中國建材聯合重組演繹了資本集中的魔力。
中國石油、中國五礦、中國有色集團、中核集團等企業加大海外資源開發力度,完善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國企改革最大的紅利就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集體性崛起。這個崛起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進入《財富》500強;一個是進入同行業的前列。
但是,我國的中央企業就整體而言,和世界一流的企業還有相當的差距,如央企的自主創新能力較低、國際知名品牌的缺失、稀有礦產的話語權缺失等等。
企業追求的目標越高,進步得就越快。2010年,國資委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目標——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抉擇,因為我們有一部分企業在有些領域、在個別的方面,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身處全球化的競爭中,我國大企業大集團數量和質量與我國經濟地位并不相稱,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應該成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必然選擇。
中央企業用經營業績同樣給出了“目標可以實現”的明確回答。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已達28萬億元,凈資產10.7萬億元,營業收入20.2萬億元,實現凈利潤9173.3億元,上繳稅金1.7萬億元。
新國民共進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中央企業的大舉擴張必然擠占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其實,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層次,大企業能做的事小企業做不了,同樣,小企業能做的事大企業也做不好。
相反,一些國有大企業發揮產業價值鏈條的重要帶動作用,通過提供平臺,整合資源,創新商業模式,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移動作為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帶動了華為、中興等設備制造商,多普達、聯芯科技等芯片及手機制造商的發展。通過手機的媒體化和多用化,催生了手機音樂、手機游戲等新產業新消費。據不完全統計,與中國移動合作的2000多家內容服務商,私營企業占90%以上。
近兩年,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困難,很多人將之歸咎于央企兇猛,他們卻沒有看到,在全球化競爭下同此涼熱,世界經濟不景氣,最先受到沖擊的必然是中小企業,何況我國對外依存度高,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深,下一波就該輪到大企業了,中央企業同樣要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
做大做強做優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才能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帶動力,與此同時,做大做強做優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經濟的創造力與活力,也是經濟結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后續力量。
換言之,國有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進與退”,當以不替代并且能鞏固和充分發揮中國特有經濟發展模式的行業競爭優勢與整體競爭優勢為衡量標準,并非嗤之以鼻地被抨擊的“國退民進”或“國進民退”。
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深度融合正在頻繁上演。中海油把國有企業規模優勢與私營企業的靈活機制結合起來,積極推動股權多元化,其化工產業鏈、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產業鏈都是通過與外資、私營企業聯合重組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上海收購多宗央企產權。
中華民族迎來了“企業時代”。在這個大“企業時代”,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一些國家耗時百年才能走完的發展道路,新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共同快速發展,才能成就中國經濟的奇跡和“中國模式”。
新強國夢想
大國發展,國資創新,在當前這個重要的時代節點上,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更是國家利益的守護者和經濟財富的創造者。
一代人的時間輪盤里,中國已從貧窮落后中走出一條令世界側目的崛起之路。越趨自信的中國自審更需要大企業大集團的“輸液”,這一方面是國家對自身經濟的把脈,同時也是更好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由之路。
為此,國資委確立了13項世界一流企業應具備的共性要素,組織各界專家成立課題組,研究制訂《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項共性要素全面開展對標分析。
在對標過程中,我們出現了自己的標準。2011年10月,由哈佛大學教授和研究員聯合撰寫的“中國建材:推動中國水泥產業發展”案例正式出版,中國建材在中國水泥行業的并購整合經驗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庫。這不僅意味著中央企業已經開始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經驗,同時,也打開了世界經濟學人了解中國中央企業市場化運行方式和中國市場化進程的窗口。
當然,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的道路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央企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將遇到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不均衡等挑戰,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現有“歷史經驗”走下去,中國在本世紀末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僅為4%。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國家的競爭性也不允許中國的企業這樣走下去。我們并不鮮見,中國企業“走出去”遭遇政治上的歧視,或者是突如其來的國家經濟安全審查,或者是西方既得利益強國的“圍追截堵”;一些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在政府的支持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競相爭奪科技創新人才,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
遠大的目標立足于內在的動力,光明的前景發端于艱辛的探索,歷史的豪情蘊藏著現實的挑戰。當下,中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企業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地開辟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廣闊道路,推動更加輝煌的中國時代的到來!
■相關鏈接:
世界一流企業的共性要素
1.建立起規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2.主業突出,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3.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4.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明顯優勢;5.國際化經營與運作能力較強,跨國指數較高;6.擁有國際知名品牌;7.具有合理的經濟規模與較強的盈利能力;8.內部改革適應國際競爭要求,激勵約束機制健全;9.集中有效的集團管控模式;10.風險管理體系完善,擁有較強風險管控能力;11.管理信息化處于較高水平;12.重視領導力建設,建立起學習型組織;13.具有先進獨特的企業文化和較強的社會責任。
(本文章摘自《人民政協報》)
|